粤港澳专家探讨古树保护新路径
9月26日,“绿美广东古树名木生境提升研究生学术论坛”于广州市中山纪念堂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技术创新・协同保护”为主题,汇聚了来自粤港澳地区风景园林、城市林业、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不同学科背景的60余名研究生、技术人员与专家学者,聚焦古树名木生境修复与可持续管理,致力于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与实践动力。
多方联动,构建古树保护学术交流平台
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中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旨在破解生境治理难题、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并提升社会保护意识。筹备期间通过《广东园林》杂志、各高校及学会平台公开征稿,活动吸引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及技术人员踊跃投稿。论文评审严格遵循“实用性与指导性、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与规范性”四大标准,初审最终遴选出6篇具有较高学术质量与实践价值的优秀论文进行现场汇报。
开幕式上,嘉宾在致辞中一致强调古树名木不仅为“活的文物”,更是城乡生态与人文记忆的双重瑰宝,肯定本次论坛对延续岭南生态文脉、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专家引领,共享京粤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
论坛特邀北京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丛日晨教授作主旨报告。作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核心专家之一,丛日晨系统解析了北京在古树生境修复、病虫害综合治理、智慧监测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多个典型实践案例,为广东及华南地区的古树保护工作提供了跨区域的借鉴与启示。
在研究生论文汇报环节,6位入围作者依次发言,内容涵盖多个前沿研究方向,包括“基于适地适树微气候理念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城市古树名木生境综合评价与保护技术”“古树冠层弹性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红树林土壤质量与固碳潜力评估”等。每场汇报后,评审专家分别从研究方法、创新性、成果转化潜力等角度进行深度点评,现场互动热烈,充分体现学术对话与实践思考的交叉融合。
案例实操与现场教学,推动理论—实践一体化
在“古树名木优秀案例及技术交流”环节,来自不同单位长期从事古树保护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分别分享了《城市古树名木生境保护研究》《中山纪念堂古树保护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古树名木冠层弹性保护技术的应用》等技术内容。主办方同时带领参会人员前往中山纪念堂户外区域,实地讲解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生境优化的实操方法,让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深度结合。
主办方表示,本次论坛不仅促进了多学科知识共享与技术碰撞,更加固了古树保护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共识。下一步,主办方将系统梳理论坛学术成果,撰写总结报告与新闻综述,并计划公开出版《优秀学术报告集》,为全省乃至全国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生境提升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各方也将继续推动科研单位、高校、企业与管理部门的深度合作,持续研发与推广生境提升关键技术,助力广东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广东经验”。
- 上一篇: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主场活动在广州举办
- 下一篇: 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综述

